第(2/3)页 “这些粮食是怎么回事?” 吴淳夫拱手笑道:“陛下有所不知,臣走到半路上,刚好遇到了户部的粮队。” “刚好从京师带出来的煤石也用的差不多了,便让下面人把板车腾了出来,将粮食装在了上面。” 朱由校追问道:“这一车,能装多少?火牛带上这么个板车,能跑多快?” 听他问起这个,吴淳夫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情。 “回陛下,这一板车,是二百石粮。” “每台火牛,拖着这六百石粮,和这沉重的大车,每个时辰,依然能跑80里路!” 每个时辰80里,如果按照后世的计算方式,也才20码左右。 虽然无法和汽车相比,但是放在这个时候,已经很厉害了! 以往采用人力或是畜力运粮,一天最多也只能走上百里左右。 而一驾骡车,最多也只能拉15石粮,也就是一千八百斤。 靠役夫推着前行的板车更少,只能装五石左右,即六百斤。 如今换成火牛,完全可以日夜不停的运输,一天十二个时辰,便是近千里的路程! 直接将运输所花费的时间,减少了十倍,运输能力更是大大提升! 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,火牛的这般改进,就犹如雪中送炭一般 朱由校很开心! 他笑着,在吴淳夫的肩上拍了两下。 “好!” “果然没有辜负朕对你们的期许!” “回头你把参与火牛改进的匠人名单递上来,朕要赏他们,重重的赏!” 吴淳夫当即深深一礼:“臣代工部上下,谢陛下厚爱。” 三台火牛,拉来了九辆大车,共计一千八百石粮,即二十一万六千斤。 有了粮,朱刚校心中便不慌了。 很快他就让人把郭允厚给叫了过来。 “郭爱卿,赈灾的章程可曾拟出来了?” 郭允厚扫了一眼那些大车上的粮食,顿时便是一阵狂喜,冲着朱由校连连点头。 “回陛下,已经有方案了!” “历朝历代的赈灾方案之中,最好用的莫过于以工代赈。” “如今虽然旱灾当前,但却正好可以借机开挖沟渠,疏浚水利。” “臣以为,十五到四十岁的青年壮丁,每天三斤粮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