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有了财力,便能有更多的资源去培养下一代,只要能保证代代都能考中举人或是秀才,那这个家族便能一直延续下去,并且越来越强大! 若是能出一个状元或是进士,这个家族将会再一次产生质的改变! 所以,在这种时代背景下,商人对孔家的巴结,比那些文人更甚,几乎到了予取予求的地步! 按照青莲所说,孔家这一脉迁至彰州仅仅百年时间,便已从当初的几口人,两进院,百余亩田的微薄家底,发展成了现在的庞然大物! 如今在彰州,孔家住着高宅大院,奴仆丫环数百人,出则前呼后拥,入则宾朋满座。 城外,孔家更是有着数万亩的良田,数千佃户依附其下。 按照明初朱元璋定下来的田赋规定,官田每亩交纳田赋五升三合五勺,民田减两升,即为三升三合五勺。 以粳米为例,明朝一石约为153斤,每斤折合后世594克。 一石十斗,一斗十升,一升十合,一合十勺。 每亩民田田赋仅需交纳三升三合五勺,计算下来也不过才四斤左右。 但事实却是,江南一带士子众多,他们是不需要交纳田赋的。 他们不缴田赋,那这一部分田赋便嫁接到了百姓们的头上。 于是,三升三合五勺,就变成了四升、六升、八升,乃至更多。 而这个数值,一直在随着大明的建国时间增加而增加! 时至今日,已然达到了数斗之多。 据青莲所说,江南一带,田赋最重之地,又当属苏州,每亩田赋,如今已经高达八斗! 即一百二十二斤左右! 可此时的稻田,产量也不过300斤左右,这还是丰年的收成,若是灾年,只怕连一半的产量都没有,若是大灾,那就更不要说了。 四斤和一百二十二斤,大明立国二百余年,田赋几乎翻了三十余倍! 如此沉重的负担,逼的百姓们不得不去选择投献! 投献,便是将自家的田地,挂名在士绅们的名下,每年交纳一定的田赋给他们,而这个数量,一定是比交给朝廷的少。 但即使是这样,若是连续遇到灾年,在交纳过田赋之后剩下的粮食,依然无法让百姓们正常生活下去。 到了最后,只能向士绅们借高利贷,利滚利还不上,便要典卖土地低债,若是连典卖土地都不够低债的话,卖儿卖女的事情便不再稀奇。 这一支的孔家迁居至彰州不过百年,便已有了数万亩的良田,这也意味着,每年都要有不少的百姓,因为孔家而家破人亡、妻离子散! “砰!” 朱由校越听越气愤,抓起酒壶便砸在了地上。 酒壶破碎,女儿红的味道瞬间弥漫在整个房间里。 守在外面的针北望和鮥瞳第一时间冲了进来。 “爷!” “出去!” 第(2/3)页